形态描述
翅展 37~52mm。
形态特征 翅的形状较窄长,翅外缘弯曲,前翅顶角稍尖。前翅底色由褐色至深褐色,略带黄色调;内区石板灰色至灰绿色;中区金黄色至茶黄色,沿翅前缘有一散开的白色区域,有时涂有棕色;亚基线、内线、外线和亚缘线均为白色;亚基线较短而纤细,在中室基部中脉上与内线相汇合,构成直角;内线较细,不呈带状,从翅前缘基部向翅后缘倾斜至臀角附近;外线由4条“Z”字形折曲的线组成,不很清晰;环斑和横脉斑具白色边,隐约可见;亚缘线从翅顶延伸到臀角,较平直;缘线由1列新月形纹组成。后翅浅褐色至褐色,无斑纹;缘毛白色或浅黄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较宽;钩形突较粗,明显宽于亚钩形突;基腹弧呈长带状;囊形突发育正常;抱器瓣叶片状,背缘较平直,呈宽的抹刀状,较长,沿背缘骨质化,其基部内面有一小三角形骨质突起,抱器腹缘明显弧形扩展,抱器瓣端半部,显得十分宽阔,抱器瓣内面具许多相平行的纵向皱纹;阳茎基环呈杯状,端半部强烈骨质化;阳茎为长圆筒形,阳茎端部变细长,末端微加粗,顶端有1骨质化很强的尖钩,在骨质化钩的对面有1较窄的半月形骨质化裂片,边缘有1列齿;阳茎端膜上有1发达的圆形角状器,上密集小刺。
雌性外生殖器 肛乳突较宽,上被许多刚毛;表皮突较纤细,前表皮突与后表皮突几乎等长,前表皮突只在第8节处略微加宽,在前表皮突基部突出,弯曲,其末端宽而短;囊导管粗而长,骨质化强烈;交配囊较大,长圆形,在中部有1狭长的、具齿的交配囊片。
本种与印华波纹蛾H.indica相似,但不同在于本种白色内线上显示出金黄色调,而后者缺乏;雄性外生殖器的阳茎端具l窄月形骨质化裂片,而后者缺乏;雌性外生殖器肛乳突、囊导管和交配囊均明显较后者宽大。
形态特征 翅的形状较窄长,翅外缘弯曲,前翅顶角稍尖。前翅底色由褐色至深褐色,略带黄色调;内区石板灰色至灰绿色;中区金黄色至茶黄色,沿翅前缘有一散开的白色区域,有时涂有棕色;亚基线、内线、外线和亚缘线均为白色;亚基线较短而纤细,在中室基部中脉上与内线相汇合,构成直角;内线较细,不呈带状,从翅前缘基部向翅后缘倾斜至臀角附近;外线由4条“Z”字形折曲的线组成,不很清晰;环斑和横脉斑具白色边,隐约可见;亚缘线从翅顶延伸到臀角,较平直;缘线由1列新月形纹组成。后翅浅褐色至褐色,无斑纹;缘毛白色或浅黄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较宽;钩形突较粗,明显宽于亚钩形突;基腹弧呈长带状;囊形突发育正常;抱器瓣叶片状,背缘较平直,呈宽的抹刀状,较长,沿背缘骨质化,其基部内面有一小三角形骨质突起,抱器腹缘明显弧形扩展,抱器瓣端半部,显得十分宽阔,抱器瓣内面具许多相平行的纵向皱纹;阳茎基环呈杯状,端半部强烈骨质化;阳茎为长圆筒形,阳茎端部变细长,末端微加粗,顶端有1骨质化很强的尖钩,在骨质化钩的对面有1较窄的半月形骨质化裂片,边缘有1列齿;阳茎端膜上有1发达的圆形角状器,上密集小刺。
雌性外生殖器 肛乳突较宽,上被许多刚毛;表皮突较纤细,前表皮突与后表皮突几乎等长,前表皮突只在第8节处略微加宽,在前表皮突基部突出,弯曲,其末端宽而短;囊导管粗而长,骨质化强烈;交配囊较大,长圆形,在中部有1狭长的、具齿的交配囊片。
本种与印华波纹蛾H.indica相似,但不同在于本种白色内线上显示出金黄色调,而后者缺乏;雄性外生殖器的阳茎端具l窄月形骨质化裂片,而后者缺乏;雌性外生殖器肛乳突、囊导管和交配囊均明显较后者宽大。
生物学
生物学 在我国浙江一年发生2代,第1代成虫于4—6月出现,第2代成虫于9~10月出现。最早于4月在广西可采到成虫,最晚于12月在海南可采到成虫,成虫出现的高峰期大多在6、7、8月。成虫分布的海拔高度在400~2600m之间。
寄主植物 蓬藟Rubus hirsutus Thunb。
寄主植物 蓬藟Rubus hirsutus Thunb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本钟个体问变异性较大,在大小、底色和花斑颜色上均不稳定,即使在同一地区出现的个体间也存在着变化。但雄性外生殖器结构特征是恒定的,可借助外生殖器特征很容易与本属其他种类区分开。本种分布范围较广,南自印度,向北延伸至湖北,向西抵至四川,向东达至日本。目前本种全世界已知有4个亚种,分布在我国的有2亚种。